司氏新闻

司姓发展:山东省阳谷县阳谷镇司营街

责任编辑: 来源:时间:2018-12-25 17:52:08 我要评论(0)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司氏族人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司家营村迁此定居,仍将定居之地命名为司家营村,以寄托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其后王、胡、李、刘诸姓陆续迁此定居。新中国成立后,司家营村改称司营村。1989年规划为阳谷城区,改为司营街至今。司营街处于县城东部,隶属阳谷镇。辖区总面积80公顷,其中耕地50公顷,企业占地4公顷,居民住宅占地26公顷。
  司营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引黄灌溉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因地处城区,蔬菜生产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司营街交通极其便利,东邻京九铁路、阳谷货站及东环城路,北靠齐(河)南(东)省际公路,街区与县城博济路、振兴路、宁津路相连,阳谷中心大街贯穿辖区中部,投资环境优越,为县城发展最具开发潜力的黄金地段。
  2000年,司营街共有386户、1462人。人口年自然增长率6.5‰。现住居民有司、王、胡、李、刘、郑6个姓氏,均为汉族。
  1978年,全村农村经济收入为8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该街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4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第一、 二、 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43∶14∶43。年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200万元。全村纯收入达166万元。大事记
  1936年,司营村人司迎旭(又名司银章)在原寿张县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支部委员。
  1937年9月, 司银章、司景文等发起成立“阳谷县学生抗敌后援委员会”,司银章任主席。
  1938年6月,司营村人司鲁民(又名东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7月,阳谷县城解放。
  1947年,成立村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姊妹团,进行土地改革。司玉章任农会会长。
  1949年,建立司营行政村。
  1953年, 村民司保才、司连保、胡贵堂分别组织成立了3个互助组,带头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
  1954年,成立司营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司连保、胡耀忠为负责人。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司俊兴。
  1958年8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司营村为司营生产大队,下辖3个生产队。
  1960年,成立中共司营村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杨万彩任支部书记。
  1970年,投资2万元兴建变电室,实现全村通电。
  1972年,先后接纳下乡知识青年24人,为其新建住房260平方米。
  1974年,成立村运输队,投资2万元,购买“铁牛”牌50型拖拉机2台,当年为集体创收3万元。
  1976年,村办公室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投资2万元。
  1987年,修建司营小学,建筑面积270平方米。
  1988年,司营村规划为阳谷城区,改为司营街,成立居民委员会。
  1991年,投资1万元,用于扩街修路。
  1992年,投资3万元,为村小学建房240平方米。
  1993年, 成立街道“华丰实业总公司”,下设运输、建筑、装饰3个公司,总投资120万元。
  1999年4月30日, 第一次以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选举居民委员会主任,司海同当选。
  是年10月, 投资7万元,改造街道供电线路及配变设备。新建村配电室,安装100WVA变压器一台。
  2000年3月,投资5.1万元,用于水利建设及街区基础设施建设,埋设地下排水管道220米。
  是月,鲁阳建筑工程公司、运输队、预制件厂、司营街停车场、灰膏厂、加油站、液化气站、东岳酒店相继开业。
  是年10月,投资1.2万元整修街道,与县城振兴路接通取直
  是年,全体居民农业税及提留22万元,统一由集体负担。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村民生活条件极差。1953年3月,村民司保才、司连保、胡贵堂等响应党和政府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46户农民组织成立了3个互助组。 1954年,3个互助组扩大合并成立了司营村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当年打水井12眼,购买新式水车10部,使部分农田浇上了水。
  1957年打井38眼, 新购置水车31部,水浇地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亩产增加到200公斤以上,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1958年成立阳谷县城关人民公社,司营为公社下属生产大队,下设3个生产队。
  1959~1977年,先后打机井26眼,购进卧式12马力柴油机12台,兴修水渠4300米,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期间对耕作方式进行了改进,普遍由条播改为畦播, 同时大面积推广了优良品种。1977年全村农田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达68万公斤。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普遍实行了农业生产“大包干”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农作物产量连年大幅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84年粮食平均亩产达700公斤,比1977年增加300公斤。此后又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逐步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全街在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达900公斤,总产达68万公斤。
  第二产业 1972年,司营街兴办油坊1处,为该街集体工副业之始。因受管理体制、国家政策等条件制约,集体工副业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抢抓机遇,于1982年筹资创办了砖瓦窑等街办企业。后又陆续办起了木器加工厂、运输队、 建筑业公司、 装饰公司等企业,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居民收入逐年增加。1999年,村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司海同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开搞活、明晰产权的原则,对街属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组织成立了鲁阳建筑工程公司,支持创办了预制件厂、停车场、灰膏厂、加油站及液化气站。各企业均实行了承包经营,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2000年,居委会集体纯收入达到40万元。
  第三产业 司营街第三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61年,办起第一个“双代店”,经营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其他小商品,后又陆续兴办了粉坊、馒头坊、挂面坊、豆腐坊等,由各居民户分散经营。改革开放之后,街党支部、居委会鼓励、带领全街居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居民充分利用靠近城区,交通便利的优势, 建起日用百货、食品肉食、饮食服务、蔬菜水果等门店、摊点5 6个,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群体。全街有100多户居民购买了客货汽车、拖拉机、农用四轮、三轮车,搞起了长、短途运输,进一步增加了收入。居民从事建筑业的人数达到160人,各居民小组均组建了装卸部。据2000年底统计,全街从业人员共400人,年创收200多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司营街多数农家子弟因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得不到入学受教育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至60年代,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5%以上。改革开放以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1998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村民的文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街党支部、居委会一直重视全村教育事业,先后几次拨专款整修、改造校舍,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使街办小学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至2000年底,全街先后被大专院校录取46人,中专学校录取62人。
  居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管理的需要,全街有85人参加了业余函授及电大、农广校学习,先后有21人获得了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人民生活 1949年前, 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仅100多公斤,不少居民家庭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遇到荒年,部分村民便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全村大多数村民住的是土平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集体经济,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以上,人均年收入60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普遍实行了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大面积推广了农作物优良品种和栽培管理新技术,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多数居民住进了楼房或砖混结构平房,彩电、冰箱、空调逐步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据2000年底统计,全街共拥有各类机动车辆100多辆(其中轿车6辆) ,摩托车106辆;共安装程控电话320部,购买彩色电视机280台,部分居民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街道建设 1949年前,街道没有统一规划,居民各自在属于自己的宅基上建房,居落散乱不整,街路高低不平。每至雨季,路沟、路壕及坑塘积水无处排放,常造成道路阻断。 村民居室多为土平房,人均居住面积在8平方米上下。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对街道进行了整修,居民住房逐步向砖瓦结构发展,村容街貌逐步改观,居民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司营街区建设纳入县城建设规划,先后几次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建设。 1991年填平了最后一道街沟,同时进行了扩整。1999~2000年新辟、 扩整东西主干街道两条,实现了同阳谷城区的全面沟通。博济路水泥路面宽20米,是县城东部的主要出口和主干街道。道路北侧全部为统一规划的三层以上商住楼房。两条主要街道均安装了路灯,并进行了绿化、美化。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集体收入的增加,居民集体福利事业相应地得到发展。街道退休退职干部均可享受镇政府统一规定的退休养老金。1999年,居委会、党支部领导成员调整后,对街办企业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同时广开财源,新上了一批创收项目,使街道集体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免收所有居民的集体提留,总金额达22万元,并规定此后所有集体提留及农业税费均由集体负担。居委会、党支部坚持对烈军属、五保户和生活确有困难的居民发放补助金、救济金,并在节日对全体居民发放礼品。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6年,司迎旭(又名司银章) 在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原址寿张县城) 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司营村最早的共产党员。1960年,成立中共司营村支部委员会,杨万彩任支部书记。此后该村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在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保垒作用。2000年,辖区内共有党员45名。
  基层组织建设 1947年,成立农会,在上级党组织和村政权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同时积极组织民兵和群众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全街共有6名青年参军,200多人参加支前,随部队参加了阳谷、郓城、羊山、淮海等战役和战斗。1953年成立农业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司俊兴任社长。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成立司营生产大队,下设3个生产队。1961年分为6个生产队。 1967年,成立村革命委员会。1984年成立村民委员会。1988年司营划为城区, 成立居民委员会,下设6个居民组,司登敏任居委会主任。1992年改由胡庆凡任主任。1999年4月30日,由居民直选选举司海同为居委会主任,王广华、司俊海(兼治保主任)为副主任,王广含(兼民调主任)、胡庆凡(兼民兵连长)、孔春仙(兼妇联主任)为委员。
  人物简介
  司迎旭(1917~1979) 又名司银章。1932考入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1936年任八乡师中共地下党支部成员。 1937年9月25日,参加发动成立“阳谷县学生抗敌后援委员会”,被选为主席。后八乡师党组织被敌人破坏,1939年,去延安参加革命队伍。此后,历任驻烟台某野战部队师长,南京军区军事学院教育长、作战部部长。
  司鲁民 1918年出生,又名东臣。1932年7月考入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1936年7月毕业,遂入济宁乡建人员训练处受训6个月,后分配到山东省原朝城县 (今属莘县)乡农学校任事务员、指导员。1938年4月,考入聊城军事教育团学习,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留军事教育团三中队任副政治指导员。1939年1月,任范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特务营连指导员。 1940年6月,范筑先纵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任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嗣后任冀南三分区武工队队长等职。1942年12月,任冀南三分区邯郸县、成兹县大队副政治委员。 1947年6月南下,先后任鄂豫一分区政治部民联科长、分区情报主任、分区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河南省军区独立六团副政治委员,河南省商邱中南军大一分校(后改为第六步校) 二十步校大队副政委、政委。1955年2月,调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 1958年2月毕业后,历任汉口高级步校大队政委、武汉军区信阳步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副政委、政委,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顾问等职。1982年1月离休。
  司俊臣 1939年11月出生。 1958年考入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1961年8月毕业。分配到山东省畜牧兽医工作站工作。 197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畜牧兽医工作站副站长,山东省牧工商公司副经理,山东省农业优质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山东省畜牧局副局长,山东省畜牧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司海同 1954年12月生,司营街人。高中文化,中级职称,中共党员,曾任鲁阳建筑工程公司经理、阳谷同兴大酒店经理等。现任司营街居民委员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司氏文化交流中心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司氏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司氏文化交流中心,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司氏文化交流中心将追究责任。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