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终如始 绽放荣光——记革命老兵司永明
1930年,司永明出生于江苏宿迁埠子镇。外公经营着粮行,家境算是优渥。在司永明8岁那年,侵华日军攻占宿迁,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童年生活。“日本人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外公也被他们残忍杀害。”没了房子,没了粮食,司永明一家只好逃到宿迁市的农村,投靠远房祖母。 烽火连天、流离失所的岁月里,生活异常艰苦,司永明吃的最多的是番薯和玉米。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经常有上顿没下顿。为求生计,那段时间母亲甚至带着他去过洪泽湖附近,一路乞讨为生。 1942年,司永明辗转来到如今安徽省的灵璧县,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指路人——地下党员夏轮章、王梁天。两位党员询问12岁的司永明是否有兴趣加入林壁的儿童团。几年前的不幸历历在目,司永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儿童团,司永明做过不少宣传通讯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这份工作也显得极具时代感。 “那个时候送信,信都不是放在口袋里,而是写成条子,塞在鞋里、裤脚里。”往昔的一幕幕,至今仍深深刻在司永明心里。年少从军救死扶伤 1943年6月,司永明在两位党员的帮助下,正式参军入伍,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在部队的泗宿卫校野战外科学习一年后,司永明逐渐从一名小小的通讯员成长为合格的部队卫生队队员,在战地救死扶伤,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没有正规手术室,当时我们做手术,就是靠一双手,一些器械,麻醉是用氯仿。”司永明回忆说,那时条件艰苦,没有专门的病房,也没有专业的消毒器具。“消毒就用老百姓的蒸笼,绑过的绷带拆了还能再用,棉花球也是,洗洗消毒就当新的用。”说起这些的时候,司永明眼里泛着激动的泪光,“现在想来,这段记忆真是难忘又可贵。”五度负伤不忘初心 物资的紧缺、条件的简陋只是其次。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卫生队队员是一份高危职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司永明先后五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48年4月的盐城战役中,一颗炮弹打中了司永明等几位卫生队员,几乎炸穿了他的右肩,令他在医院足足休养了近一年。 对于这些过往,司永明并不觉得有多么不幸,相比曾经与他并肩救护而牺牲的战友们,司永明认为自己还算是幸运的。“我们卫生队,最初有24个卫生员,过了3年后,只剩下两三个人了,牺牲很大。我虽然受伤了,但很幸运,组织没有忘记我,现在还每年给我补贴,我要感谢党,感谢我们的国家。”话语里,司永明满是感激。发挥余热诵诗献礼 伤愈出院后,司永明曾到部队辎重兵团工作,参加过土改,最终于1952年6月来到舟山工作。“当时上级领导询问我的工作意向,我一看地图,就选了祖国东端的海岛。”司永明回忆说,当时这座海岛还属于江苏省,“没想到以后国家作出规划调整,我也从一个江苏人变成了浙江人。” 在这片海岛热土上,司永明参与了当地卫生院的创建。此后,他担任过普陀人民医院院长,并在卫生部门任职,为海岛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我,一直到1990年离休。他坚定地表示,要把舟山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2013年,司永明先后做过两次手术,但他仍然坚持为党和人民奉献晚年的光和热。如今的他仍在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担任顾问,年已耄耋依然笔耕不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为庆祝建军90周年纪念日,他还自创诗歌并朗诵,为人民军队的生日献礼: 1927年8月1日,我们人民有了第一支军队,有了第一面军旗。 我不会忘记,我不会忘记: 九十年来,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原来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海陆空,火箭部队,火箭军,都变不一样,所以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要感谢党,感谢毛主席,过去的让它过去,现在已经开始蒸蒸日上。 人民部队是一支文明之师,是人民的和平保卫者; 人民的幸福生活,靠解放军来保卫,是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我虽然老了,但还是个军人,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 |